中能论坛 | 加快推进压缩空气储能标准体系建设 看点

《中国电力报》   2023-04-21 01:14:37

岳蕾 武明鑫 王富强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压缩空气储能因其自身具有装机容量大、储能周期长、建设周期短、系统效率高、安全系数高、环境污染小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大规模长时新型储能技术路线。


【资料图】

伴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建设也亟待加强。

压缩空气储能标准现状及问题

标准既是工程经验的总结,更是支撑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标准化建设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不同层级标准相继发布。其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均为2021~2022年标准计划,预计2025年前发布实施。

目前,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但通过对现行标准情况的梳理发现,压缩空气储能领域标准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标准化建设顶层设计不足,科学健全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二是关键性技术标准严重缺失,相关标准不仅尚未发布实施,甚至尚未优先加快立项;三是标准立项与编制系统性不强,各参与企业编制标准意愿强,但未形成系统性意见等。

因此,为充分发挥标准对行业发展的规范、支撑和引领作用,应加快建立涵盖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

压缩空气储能标准体系构建思路

从系统应用的角度看,压缩空气储能标准体系应涵盖项目规划设计、建造验收、运行维护以及关键设备等环节。从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设计建造内容的角度看,标准体系主要由储能系统和储气系统组成,两部分相对独立。前者包含压缩机、储/换/补热设备、膨胀机和测控系统等主要设备系统,后者包含地面储罐或地下储气库。尤其是地面储罐和地下储气库(盐穴利用、矿洞利用、新建岩洞等),其核心技术和标准内容完全不同,在体系建设中亦应有所区分。

基于以上分析,建议按照时序阶段全生命周期与专业内容全覆盖的理念,建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具体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T基础通用”标准,是第二、三层次标准的基础,具有广泛的指导性。第二层次兼顾时序阶段划分和专业特色,分为“A规划设计”“B施工及验收”“C设备”“D运行维护”“E技术经济”5个子体系。第三层次按通用、储能系统、储气系统对标准进行归类。

其中,“T基础通用”子体系,主要包括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电站标识系统编码、信息模型等基础性、通用性标准,适用于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A规划设计”子体系,主要针对压缩空气储能规划研究、勘察设计等方面提出技术要求,包含《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设计规范》《电力储能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技术要求》《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气装置工程设计规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高压储气库设计规范》等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关键核心技术标准。“B施工及验收”子体系,主要对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工程施工、安装、调试、验收等方面提出技术要求,包括《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设备安装与调试规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机组启动试运行及验收规程》等项目建造与验收阶段关键标准。“C设备”子体系,对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主要设备及系统提出技术要求,包含压缩机、膨胀透平机、储换热系统设备等重要设备的技术要求标准。“D运行维护”和“E技术经济”子体系,主要包含压缩空气储能工程运行与维护、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压缩空气储能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伴随着可再生能源行业大规模、高比例、快速发展,可以预见我国压缩空气储能行业也将迎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因此,亟须加快推进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化管理,并提高标准编制质量,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并支撑和促进压缩空气储能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一方面,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尽快推动构建层级明确、协调统一、具有较强指导性的技术标准体系,并充分实现各层级技术标准的有效联动和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按照“覆盖全生命周期与专业内容”的总体要求,以及“创新引领、重点推进、急用先行”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二是坚持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与标准化一体化推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充分结合目前大量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建设与运行情况,加快对相关技术要求的提炼与总结,尽快推动标准化转化。同时,研究建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与标准研制的联动机制,同时部署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工作,及时将先进创新成果融入技术标准,着力实现科技创新、标准制定和标准实施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标准水平。

三是按照储能发展和安全运行需求,对涉及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标准加快研制进度。同时,结合与风电、光伏、火电、抽水蓄能等其他电源或储能设施联合运行的需要,加强多种应用场景相关标准的研制。

四是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快速反应市场和创新需要的优势,加快压缩空气储能团体标准编制,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团体标准的跟踪与分析,推动相关成果的有效转化。

五是加强压缩空气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作者单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责任编辑:沈馨蕊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