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连日来,多地高温天气持续。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6月份以来截至24日,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高温日数7.9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5多。北京高温日数(9.8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河北(9.6天)和天津(7.8天)为次多。连续高温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对经济活动带来了复杂影响。因此,应及时评估相关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
首先,高温天气导致短期内能源需求快速增加。最直接的影响是,用电需求激增。以北京为例,据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统计,截至6月23日,北京电网负荷同比增长约30%,其中空调等降温负荷占总负荷的35%,部分区域高峰期电力供需挑战可能更大。中电联预计,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南方、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偏紧,存在电力缺口。同时,火力发电厂也会加大煤炭消耗和排放,造成环境压力。这些变化不仅导致电价上涨,影响企业和居民用电成本,还会加剧能源供应紧张,干扰经济稳定运行。
其次,高温天气对室外作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增加了中暑或热射病的风险。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6月中旬,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用人单位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和解读,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温中暑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部署。一些地方出台了高温津贴或高温休息制度。室外作业受限会影响建筑、交通、物流、农业等行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在一定时间段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再次,高温天气刺激了人们对降温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据苏宁易购数据显示,618购物节期间,该平台空调销售同比增长43%。美团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冰淇淋、雪糕等产品销量同比增长73%。冰啤酒、冰饮料销量增长也十分迅速,啤酒销量同比增长42%,饮料销量增长121%。但由于高温消费有季节性,需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做好筹划,防止形成产能过剩。
第四,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们的出行意愿和体验,从而影响旅游活动的方式、目的地选择等。根据文旅部数据,今年端午节假期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1亿元,同比增长44.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9%。由于高温影响,今年端午假期,夜间游、避暑游、水上游等产品十分受游客欢迎,多地推出了相应的旅游产品。但同时,也有部分景区因为防暑降温或防火安全等原因暂停开放,影响了旅游市场的供给。旅游企业和景区须应对高温天气,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游客新需求。
总之,高温天气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仍在持续,其发展特点和持续程度需要得到及时准确评估,既要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保护好劳动者身体健康,又要抓住相关产品服务需求扩大的市场机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服务。还要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减少高温天气带来的负面经济效应。(赵子强)
来源:证券日报